网站首页 > 实施“四聚四全”工作法 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

实施“四聚四全”工作法 推动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发展

2022年,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经开区分中心完成全流程电子化招投标项目63个,涉及项目金额58659.8670万元,服务投标企业390余家,不见面开标及电子化交易率达100%,经开区分中心已全面进入数字交易时代,不断为市场主体释放更多政策红利。

  一、聚焦“应进必进”,落实交易“全覆盖”

依据《山东省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鲁公管办〔2022〕2号)文件要求,对政府配置资源中应该或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配置的资源,按照“应进必进”、“能进必进”的原则,严格将其纳入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采取公开招标、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等方式进行规范透明配置;落实招标计划提前发布制度,对于我区行政区域内属于《必须招标的工程项目规定》、《必须招标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范围规定》范围内的工程建设项目,压实招标人主体责任,招标计划于招标公告发出之日前30日公布,确保潜在投标人充分知悉招标信息,消除对潜在投标人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息壁垒。

二、聚力“精准靶向”,打造智能“全领域”

电子招投标中一个重要的痛点难点是根据项目类型的不同涉及的示范文本和评标办法类型杂多,各方主体需要应对的招投标模式也各不相同。面对该情况,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融入发展大局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在回应群众关切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精准靶向”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原有系统进行全面升级,开发上线了智能辅助评标系统,努力推动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从传统“人工评标”向“智能辅助评标”转变。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将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所有交易类型的评审流程和评审方式植入智能辅助评标系统,系统根据项目类型在评标流程地图上显示该项目的所有评审节点,以及每个评审节点完成的状态,评审专家按照系统流程先后顺序依次进行评审,便捷的操作能够让专家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主观评分点,评审质效大幅度提升。

  三、聚强“助企纾困”,激发活力“全周期”

落实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等制度文件,通过提高政府采购合同预付款比例、支持中小企业通过合同融资和“四减免”(免除报名环节、免费提供采购文件、免收投标保证金、免收履约保证金)减轻企业资金压力,为中小企业参与采购活动提供便利。将小微企业的价格扣除比例由10%提高至10%-20%,鼓励采购人顶格(20%)扣除;大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组成联合体或者大中型企业向小微企业分包的,评审优惠幅度由3%提高至6%(工程项目为 5%)的顶格优惠,增加小微企业的中标机会。聚焦投标企业主体需求,投标企业可通过电子交易系统在线实时申请、开具电子保函,也可以通过“标立通”微信小程序手机办理电子保函,不到一分钟即可出单,并自动对接到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评标结束后,无须投标人申请和操作,系统会自动计算、分节点自动退付本金及同期利息。

四、聚责“服务至上”,推进应用“全贯通”

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谋划工作、推进改革,持续丰富和完善“标立通”微信小程序功能,加大创新开发力度,在已实现不见面开标、签字加解密、电子签名认证功能基础上,坚持迭代升级,推动更多交易事项向移动端延伸,又实现了手机多轮报价、场地预约、评标专家自助服务、电子保函开具等功能掌上办理,不断提升交易服务水平和各交易主体的便捷体验。手机多轮报价的应用,打破了政府采购、综合交易项目第二轮报价只能在电脑端的限制,大大便利了企业的投标行为。场地预约功能是代理机构承办交易事项向移动端延伸的重要内容,提高了场地预约的自动化程度和场地的科学合理利用。评标专家自助服务提高了专家定位评标地点、重置密码的智能化、便利化程度,同时彻底阻断了工作人员和专家的直接接触,对于防范和化解廉政风险具有积极意义。电子保函实现移动端开具打破了时间和地点限制,同时配合“标立通”的虚拟版CA数字证书登录、投标文件电子签章及加解密功能实现投标、开标全程“掌上办”,极大提高了投标企业的投标便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