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数字化创新 畅通民营企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

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数字化创新 畅通民营企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

近年来,济宁经济开发区坚持把数字化创新作为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创新打造“企业闲余”交易平台,便利畅通企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助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以旧换新,有效促进了资源加速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一、念好企业服务经,走好创新路一是靠前服务,精准对接企业需求。为全面盘活企业闲置资产,深入基层一线,加强工作调研,及时嫁接供需双向需求,建立“企业闲余”交易项目台账,对每一个项目实行“一对一”服务模式,确保企业需求得到及时响应和精准解决。定期加强与企业沟通联系,开展常态走访,对工信部首批20余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区域代表性企业开展“一对一”上门问需服务和洽谈,摸排周边地区企业一定时期内闲置低效资产。目前已实现闲置生产设备、公寓、办公室、厂房出让(租赁)和企业生产物资采购等交易项目在平台的“广覆盖”。二是制度先行,确保交易公平公正。为规范“企业闲余”交易行为,保障各方权益,研究制定了《创新开展“企业闲余”交易实施方案》《7部门试点行动方案》,推行市场主体信用承诺制,梳理《“企业闲余”交易申请表》等示范文本,以标准化推动交易的规范化。三是完善机制,推动交易高效便捷。持续优化“企业闲余”交易服务流程,对交易事项、交易流程和要素材料进行全面梳理,通过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办理时限、提供“一站式”服务等方式,实现“需求在线提交、部门在线确认、系统自动推送、供需双向匹配”的交易服务模式。即项目进场前,工作组成员帮办代办CA证书,在项目注册、交易公告发布等环节,全程跟踪指导,严格执行“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交易过程全程记录、全程留痕。创新实施延时服务、预约服务,实现业务办理流程最优,环节最少,所有事项办理无积压、无拖延。

二、打好保障组合拳,筑牢压舱石一是数据赋能,实现精准对接。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企业闲余”交易平台,整合区域内企业资源信息,实现线上信息发布、交易撮合、监督管理等功能,精准匹配供需双方需求,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加强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的对接,实现数据共享和互联互通,为民营“企业闲余”资产盘活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惠企减负,激发市场活力。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企业闲余”交易平台,推动闲置资产的有效利用和更新升级。截至今年5月底,共计发布标的112个,挂牌价栺21954.16万元,成交标的81个,成交金额7866.58万元,不仅有效盘活了企业闲置资产,而且促进了企业资金合理流动,激发了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山东嘉合美居日用品有限公司电脑平缝机出让项目,历时960分钟网络自由竞价和3分钟限时竞价,经过11轮激烈加价后,最终以4.5万元高价秒杀成功,一锤定拍,增收率达275%,实现了“企业闲余”交易的开门红。三是强化监管,保障交易安全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对交易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确保“企业闲余”交易平台规范有序运行、交易活动的公平公正和合法合规。“企业闲余”交易平台实现CA证书和电子营业执照扫码登录,CA证书可以准确识别交易主体身份信息,电子营业执照内置企业的身份信息,不仅可以对企业识别,也可以对法人、高管、自然人股东信息进行多维度核验,确保交易数据的安全性、传输过程的保密性和信用监管的有效性。同时,积极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交易评估和纠纷调解,为交易双方提供公正、专业的服务,确保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三、奏响发展“协奏曲”,拓宽“共赢路”。一是加强宣传,扩大平台影响力。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民营企业对“企业闲余”交易平台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一方面充分利用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及时发布相关政策解读、交易指南等信息,实时更新发布项目双向需求清单,帮助企业了解交易平台的操作流程和优势。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方式,为民营企业提供有针对性地培训服务,帮助他们掌握交易平台的使用技巧,提高交易效率。二是深化合作,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积极与周边地区、上下游企业开展合作,统筹有序推进“闲余交易”向任城区、嘉祥县、高新区等辖市周边地区延伸拓展,不断扩大市场主体服务范围,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三是培育创新生态,助企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并引入新技术,提升“企业闲余”交易平台建设水平,有效提升交易效率和透明度。同时,鼓励企业在闲置资源盘活过程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优先使用环保材料和节能设备,通过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推动产品和技术升级改造,推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