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保密工作?
一般而言,保密工作是围绕秘密信息的保护而开展的专门性工作。这里所讲的保密工作,特指机关、单位保护国家秘密的有组织的专门活动。具体来讲,保密工作就是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按照保密法的规定,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有统一的制度规范和纪律约束,有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在一定时间内将国家秘密控制在一定范围,防止泄露或被非法利用的一切活动。
我国的保密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各级党委(党组)和党的保密委员会(保密领导小组)组织实施的领导和决策工作;二是由各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的保密监督管理工作;三是由各级党政军机关和其他涉密单位的保密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的保密管理工作;四是由具体业务部门及涉密人员承担的具体国家秘密事项的保密防护工作。
2.什么是违反保密法律法规行为?
违反保密法律法规行为,是指机关、单位或个人违反保密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严重威国家秘密安全、导致保密措施失效或保密防护体系受到破坏、可能造成或者直接造成国家秘密泄露的行为。违反保密法律法规行为从产生后果上可以分为严重违规行为、违法泄密行为和泄密犯罪行为三种类型,从责任主体上可以分为个人违法责任和机关、单位违法责任两种类型。
3.违反密码法的行为应当承担哪些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是指平等主体之间,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民事法律,向另一方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是补偿当事人的损失。在法律允许的条件下,民事责任可以由当事人协商解决。《民法总则》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1)停止侵書;(2)排除妨碍;(3)消除危险;(4)返还财产;(5)恢复原状;(6)修理、重作、更换;(7)继续履行;(8)赔偿损失;(9)支付违约金;(10)消除影响、恢复名誉;(11)赔礼道歉。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违反密码法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4.信息设备,不随意丢弃处置
计算机硬盘、U盘、移动硬盘等电磁存储介质中,都存在数据删除不干净的"剩磁效应"。一般性删除或格式化处理,只是删除了数据的索引目录,并没有彻底删除数据,进行数据恢复或者系统还原便可将删除的数据全部恢复,采取写覆盖方式删除,虽然别除效果比较好,但写覆盖次数不足时,仍能从残留剩磁中恢复部分数据。鉴于此,保密法明令禁止将未经安全技术处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赠送、出售、丢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党员干部应当自觉遵守有关保密规定,当遇有设备更新、岗位调整、离岗退休等情形时,主动上交所有涉密设备,不擅自处理、不隐匿瞒报、不据为己有。负有涉密设备管理责任的党员干部,要建立健全涉密设备管理台账并及时更新。当设备更新、人员离岗离职时,及时收回原有设备,按规定进行安全技术处理或者送交销毁工作机构销毁。
5.社交媒体,不发表涉密言论
交友、职介、婚介等社交网站以及微博、微信、QQ、博客、论坛、播客等社交工具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了展示自己和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平台。与此同时,由于一些涉密人员的违规使用,社交媒体渐渐成为窃密泄密的“重灾区”,给保密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党员干部在使用社交媒体时,不但要防范泄密问题发生,而且要防范各种隐性的网络“陷阱"攻击和“钓鱼"攻击,以及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高价收买和策反活动,注意不在注册时显示自己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住址、生日、兴趣爱好等信息,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及从事的工作,不谈论涉密事项,不发送涉密信息,不上传涉密帖文,不受蛊惑和利诱提供涉密信息或情报,时时警醒,确保不触碰保守党和国家秘密这条“带电的高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