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太白湖分中心以改革创新为统领,进一步精简管理事项和办事流程,围绕数字赋能、数字延伸、智能交易、数字监管等改革任务,研究交易服务“一网通办”和多业务合并申请,打造了一个虚拟现实投标场景的模拟和展示云服务平台,推动公共资源交易从依托有形场所向以虚拟化平台为主的蝶变。
一、 全流程“数字化”迭代,提升服务速度
太白湖新区成立和开发建设初期,项目招投标大都采用传统的人工操作方式完成,随着公共资源交易不断向电子化方向的发展和运用,太白湖分中心依托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全面实现了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一是线上办,交易全流程不见面。打造公共资源电子交易办理系统,交易实现全流程“纸质化”到“无纸化”转变。相关主体在网上即可办理全部手续,真正实现“一次都不跑,数据多跑路”的投标交易体验。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济宁市推出工程建设项目“不见面开标”模式,太白湖新区作为先行区率先推广。采用不见面开标模式以来,共完成各类交易项目约103.05亿元。二是多点评,远程异地走向常态化。“1+N”远程异地多点评标依托“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打破物理时空屏障,实现了招标人、投标人、评标专家在地域上隔离,减少人为、人情等因素干扰,有力遏制“围标串标”行为的发生,同时有效提升了评标时效,与传统线下评标相比提速将近2倍。三是云视通,平台系统智慧化监管。运用大数据分析系统、“标立通”智能模块、“云视通”数字见证,交易活动实现了全程跟踪、预警提示、在线督办、数据分析,大大提升了智慧化监管能力。
二、 应用链“多维化”拓展,提升服务广度
济宁紧跟加快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向数字化转型的要求,通过现有交易平台进行优化,建立健全了区域联通、安全高效的现代数字化服务体系。一是开通简易事项新路径。将投标保函开具、远程机位选择等13项交易事项向移动端延伸,推动“标立通”(投标人)、“小助手”(评审专家)微信小程序迭代升级,实现交易活动24小时申报、异地化办理,市场主体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保障了项目高效推进。通过向企业减压赋能,各方主体每年节约文件成本、差旅成本上亿元。二是开通网上缴退新路径。加快投标保证金按节点自动化退付程度和效率,对完成交易活动的项目标段,交易平台自动发起退还未中标企业投标保证金的指令,实现当日系统自动退回。对中标候选人公示后1个工作日内,无须投标人申请和操作,系统自动计算、退付本金及同期利息。由过去平均10天压缩到即刻退付,提速99%以上,在全国属于先进水平。三是开通线上担保新路径。拓展投标保证提交形式,推广保函保证金替代现金保证金。该业务缓解部分投标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效减轻企业负担。投标人在提交保证金时可以选择银行保函、保险保函、担保公司保函,同时实现保函电子“掌上办”,投标人可以通过手机办理电子保函,不到一分钟即可出单,并自动对接到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每年以保函形式提交投标保证占投标保证总金额的93.96%。
三、新机制“超前化”探索,提升服务温度
为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招标投标)领域改革创新,太白湖分中心认真思考用心谋划,在创建全国营商环境创新改革示范区,争创省级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上狠下功夫。一是率先推,打通合并招标提效新路径。结合建设工程分散在不同地点的同类型小项目,提出“推行同类型小项目合并招标制度”创新改革举措。研究出台了《太白湖新区推行同类型小项目合并招标制度实施方案》、《太白湖新区推行同类型小项目合并招标制度操作指引(试行)》、《太白湖新区同类型小项目合并招标文件范本》等文件规范合并招标行为。目前通过“同类型小项目合并招标制度”已完成一个项目,五条市政道路由原本需要5次招投标程序合并为1次完成,效率提高了500%,实现了减少招标重复率,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同时还提升了项目吸引力,增加项目竞争度。二是大胆试,打响投标保证金减免政策第一枪。大胆实践探索、先行先试,率先在全市住建、水利领域推行投标保证金减免政策,打响保证金减免政策第一枪。政策实施半月以来,北湖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EPC)、等三个项目,通过免收保证金、保证金缴纳比例由2%降至1%的方式,为投标企业减轻2000多万元的资金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