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推行十项举措 提升服务效能

推行十项举措 提升服务效能

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兖州分中心围绕公共资源交易堵点、难点、痛点问题,精准施策、靶向发力,通过推行优化营商环境10项举措,不断提升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水平,进一步打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苦练内功迎挑战。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助推业务技能提升,着力构建“以党建促业务、以业务强党建” 双融双促工作格局,以“人人讲业务、岗位大练兵”为抓手,持续开展“业务骨干上讲台”、“每周一课堂”、“三亮三比三创”等实践活动,在学习上下实功夫、真功夫、苦功夫,营造学习钻研、比学赶超、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不断促进党建与业务融合,进一步带动全体干部职工的政策理论、专业能力提升。

建章立制筑保障。立足平台服务职能,修订完善《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兖州分中心工作制度汇编》,制度汇编涵盖入场咨询服务、评标专家抽取、开标室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等各类制度20余项,构建了标准化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流程,从制度层面为平台服务有章可循、标准操作筑牢了坚实保障,有效规范交易平台自身服务行为,推动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集成服务办一次。明确公共资源交易具体事项,梳理公共资源交易工作流程,将进场交易依据、期限、办理方式及所需材料一次性告知市场主体。对提交资料不齐全的,实行承诺制,采取容缺受理方式办理;开辟“重点项目、民生项目一路通”,执行“限时办结制”及“当日办结制”,办即用,切实解决交易主体“随时办”、“急需办”的需求,确保交易主体“一次就办好”、“一次就满意”。

全程网办提效率。实行“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实现从项目备案、文件发布、场地预约、开评标、中标通知书发放、合同签订到资料归档全流程、全环节的“无纸质”、“零跑腿”;实行“不见面”开标,投标“不出门”,覆盖率达100%;实行“远程异地评标”常态化,破解公共资源交易“熟面孔”难题,构建更加公平、公正评标环境。大力推动“标立通”微信小程序应用,将服务拓展到移动端,实现从“线上办”到“掌上办”的跨越。

协同联动促公平。围绕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和服务质量提升,充分发挥平台服务作用,强化与发改、住建、综合执法、自然资源、水务、交运等部门团结协作配合,不断深化与行政监管部门的“一体化”协同,同时建立和完善部门与纪委监委、公安机关、审计机关的协同配合机制,进一步强化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管理和行业监管,促进了市场主体的诚信经营和公平竞争,确保交易活动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回访企业送政策。建立回访工作机制,将企业回访工作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通过回访,强化与企业桥梁纽带关系,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及时调整优化持续提升服务水平。用心选派精通业务、服务优质的业务骨干做惠企政策“宣传员”,由“宣传员”走访企业、建筑工地,“面对面”谈、“手把手”教,让企业知晓政策、理解政策、使用政策,助力招投标、政府采购惠企政策直达快享。

聚焦成本减费用。全面取消进场交易项目的招标文件工本费、CA数字证书和电子签章等费用;全面推行保险保函、银行保函、担保公司保函任一形式作为投标保证,鼓励投标人选择电子保函参与交易活动;推进依法必须招标的房屋市政、交通、水利、农业农村等单项合同估算价1000万以下的政府投资项目,免缴投标保证金;推动投标保证金退付及时化,压缩投标保证金退还时限,最大限度为企业减轻资金压力。

下沉一线问需求。把服务触角延伸到镇街部门、国有企业、镇街社区各个角落,把握不同单位对公共资源交易服务遇到的问题和需求侧重点,采取主动“教”、演示“学”,对必要的政策咨询、资料准备及提报等现场办公,做到“找准需求现场办”。对需急办、快办项目,现场组建服务小组,研判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全程跟踪项目进展,真正为项目落地提供“量身定制”的精准服务。

好差评价促提升。按照《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好差评”工作制度》,积极构建现场服务、网上服务、社会各界的“好差评”体系,确保平台上每个服务事项、服务部门、工作人员都接受评价,每个交易主体都能自愿自主真实评价,每个差评都得到整改,形成评价、反馈、整改、监督全流程衔接,推进服务供给精细化,促进平台服务质量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延时服务贴人心。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继续提供服务,确保业务办理不因下班而中断,周六周日对外开放,解决部分市场主体由于工作日繁忙无法抽身办理业务的问题,节假日灵活调整服务人员的工作安排,保证交易主体随时都可以进行业务咨询或办理。通过构建8小时工作内、8小时工作外、周末节假日服务“三位一体”延时服务模式,确保365天任何时候都能为交易主体提供“不打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