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党建品牌引领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创新发展

党建品牌引领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创新发展

打造“阳光交易·邹全服务”党建品牌助推公共资源交易高质量创新发展

近年来,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邹城市分中心以“阳光交易·邹全服务”党建品牌为引领,坚持把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相融合,聚焦“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机制体制创新,通过实施“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将党建品牌建设嵌入交易服务全过程各方面,迈出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步伐。

凝心铸魂,赋能载体提能力

坚持政治引领,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深化政治理论学习,持之以恒打造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支部,为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结合行业特点,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领导带头集中学、研讨交流深入学、创新方式广泛学、精选内容抓自学”的学习制度,重点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系统学习招投标方面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和上级规定,力求使干部综合素质、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党员干部廉洁意识同步提升。累计开展集中学习20次,开展交流研讨11次,党支部书记讲党课2次,党员干部人均交流学习心得3次,党员干部勤学苦练、奋勇争先、顽强拼搏的工作氛围日渐浓厚,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激发动能,落实政策提效能

紧紧围绕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创新,以党建高质量发展推动理念思路创新、方式手段创新、工作服务创新。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积极响应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造的“无押金”服务新模式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系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拓展公共资源交易范围,在坚持服务好公共资源交易目录内“应进必进”的项目外,在国企采购、小额采购、农村小额工程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目录外的项目方面先行先试,实现“能进则进”“应进能进”。不断扩大远程异地评标“朋友圈”,与聊城临清市、泰安宁阳县、德州平原县等21个地市建立了远程异地评标合作机制,远程异地评标实现常态化,避免了项目关键信息泄露,减少人为、人情因素等干扰,有效促进了交易规范化、高效化发展。今年以来,共完成远程异地评审项目173个,主场102个,副场71个。率先在全省建立数字见证室,打造数据实时汇聚、全程监控、实时记录的“一张网”布局,实现了见证服务由“一人一标”到“一人多标”、人脑见证到电脑见证、“现场见证”到“数字见证”的转变,为我市营商环境优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进场交易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成效验能,躬身实干转作风

贯彻“全周期服务”理念,倾力打造一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推动各项工作提档升级,通过不见面开标、电子评标,全程线上交流互动,投标人从“现场办”变“网上办”,由“来回跑”变“线上跑”,实现公共资源交易“一网通办”。同时通过容缺受理与“绿色通道”的双重加持,对项目进场至交易完成的每一环节进行精细化提速。在全体党员干部中实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服务保障制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简化办事流程,以更新观念、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做好服务。持续推进招投标“评定分离”制度改革,强化“评定分离”+“信用评价”,突出保障招标人自主权、提高招标效率,确保交易过程规范透明。构建工作协同新体系,建立见证服务工作清单,明确了各方主体责任,建立“见证—提醒—反馈(报告)”机制,实现交易项目全过程监督,实现进场交易全程追溯、即时记录、全程留痕,充分挖掘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价值,积极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风险防控,多措并举筑屏障

“一名党员一面旗,一个岗位一份担当”为引领,切实加强风险防控,把风险防控贯穿于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围绕项目进场、专家抽取、开标、评标、结果公示等9个交易环节深入开展风险排查,共排查梳理出18个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了风险防控措施,进一步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真正建立了“岗位为点、流程为线、制度为面”的风险防控机制。同时利用廉洁文化走廊,对各类主体开展廉政教育,提醒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及从业人员、评标专家廉洁从业,达到让群众满意、让服务对象满意的目标。持续开展“一月一主题、一月一警示”教育活动,实施精准滴灌,推动廉洁教育日常化、制度化。组织全体人员到邹城市优秀传统文化廉洁教育馆、“两孟”政德教育基地接受现场教育,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运用公共资源交易违法违纪实例引以为戒,举一反三,紧绷“思想弦”,真正把廉洁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