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济宁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邹城市分中心持续推进交易服务工作优质化、高效化,不断优化便民利企措施,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充分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打造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一流营商环境。1-5月份,全市公共资源交易216宗,交易额60.51亿元,增收节资6.31亿元,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平台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公共资源交易数字见证现场管理服务平台建设指南》获批山东工程标准项目,为济宁市唯一,也是山东省公共资源交易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数字见证”视频监控助力邹城公共资源交易模式创新》入选省大数据局公共视频智能应用优秀案例,为济宁市唯一。其创新举措有力促进了互联网与公共资源交易深度融合,着力提高资源配置质量与效率。同时积极推动电子证照在招投标领域的应用,实现电子营业执照在公共资源交易系统中的认证登录。各交易主体可通过微信、支付宝等应用进入电子营业执照小程序,验证执照并扫码授权登录,办理公共资源交易事项,不再局限于账号密码、CA数字证书等传统登录方式。
利企便民政策走深走实。全省率先免除国有集体产权小额项目竞得人向拍卖服务机构支付的“拍卖成交佣金”,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此举也被纳入济宁市招标投标优化营商环境“揭榜挂帅”项目。打造的“无押金”服务新模式典型做法获全省推广应用,依托信用信息平台,创新推出投标保函“零”付费政策,着力打造“无押金”服务新模式,大幅减少企业交易成本,激发了市场活力。全流程电子化向“掌上办”迈进,依托“掌上交易系统”,实现了虚拟数字证书应用、招投标文件电子签章、投标文件解密、电子保函开具、开标、预约开评标场地、定向提醒功能和多轮报价等交易事项向移动端延伸,使交易主体的交易便捷度和保障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制度建设填补政策空白。制定出台的《邹城市政府(国有)投资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指导规程(试行)》(邹政办字〔2023〕30号),填补邹城市工程总承包政策空白,规程从适用范围、实施原则、实施流程、合同签订、设计优化、造价审核和施工管理等七个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对于规范全市建设工程总承包发挥了重要作用。《规程》实施截至现在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大部分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经过初步设计之后的招标控制价相比立项批文中的总投资额减少约10%左右,节省了资金,提高了招标控制价的准确性。
靠前指导助力乡村振兴。撰写的《关于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工代赈微小型项目中实施村民自建模式建议的调研报告》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同时出台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实施“以工代赈村民自建”模式项目操作指南》,对投资60万元以下的技术门槛低、务工技能要求不高的项目做好指导和服务,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着力提升交易服务质效。加快镇街交易电子化平台建设,促进镇街交易公平公正;远程异地评标由“一对一”向“一对多”探索迈进,“朋友圈”不断扩容,与多地交易中心建立合作机制,助推交易再优化工作效能再提升;代理机构退出评标区,最大程度减少评审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干扰;深入开展代理机构服务评价,规范代理机构现场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做好公共资源交易数据分析报送工作,发挥好数据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全力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